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2011/08/17 Homework ~站得高看的遠。不一樣的眼光

Dear All,
剛回到家準備把一個禮拜沒洗的衣服拿去洗..上來準備發Homework..
結果...小黃瓜姐姐已經上來.還有好幾位同學...動作太快了..太厲害了啦!!
這堂課的Homework 就是..
請在歡喜心集的課程分享中或..留言區..或這裡..或...
留下一句話...留下一段話....分享您那點點滴滴.

操作方法
1. 請直接按文章最下面的意見就可以進去留言
2. 請直接在旁邊的留言區留言
3. 如果您怎麼操作都不通..那請email 至twlr07@gmail.com 專用信箱.
學習是需要一群人~需要準備~感謝學習的路上有您有我!!
不一樣的眼光 ~ 歐巴桑..發言人..科技人...高中生...國中生........
共同交織成一片燦爛..快樂..幸福的學習園地!!


我們大家的第一次:專心認真的聽帶子....
第二堂課課程分享與剪輯馬上來...請期待...謝謝您!!

15 則留言:

陳國杰 提到...

蘇格拉底的師徒對話:
「學問」就在「問」與「答」之間,學問始於「問」,只要「問對問題」,就容易找到答案;問題本身就是「目標」,只要針對目標努力,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個人以為,就形式上而言,論語與佛經都是師徒之間的問答紀錄,弟子主動問老師,老師應機而答;蘇格拉底的師徒對話亦同。(弟子主動向老師學習,而非老師主動教學生)
問題有深淺不同,問「人生」或「生活」是什麼,是大哉問,但也是與每人切身相關問題,非常人所能答,因個人體驗而有不同,並無標準答案;蘇格拉底並不直接回答,而是讓弟子經由親身體驗而獲得答案,所獲得的才是真正的知識;就如同佛的教法需要透過修行而得證,而非僅就字面、口頭或思考而已。

陳國杰 提到...

以下個人試著解讀「相應」之意,或有謬誤之處,尚請先學指正。

相應:「相」含兩者之意,就學習活動而言,指教者與學者兩者,「應」為回應、感應或對應,師與徒就教學內容產生相應。學者感應到教者所傳的道 (傳道,教法),並有所感應並體悟。

過去在學校多為傳授知識,老師教學生知識,學生接受知識,但未必瞭解或領悟,以致常不知所學何用。
小時靠記憶累積知識,及長理解能力逐漸發展,透過思考消化與生活經驗的體悟,才逐漸瞭解其中道理。
將片段瑣碎的知識融會貫通與統整之後,逐步提昇認知層次,將知識昇華為智慧,並透過生活中學習,成為人生的指引。

學習佛法或廣論,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與生活體驗,透過智者的引導,才能體悟其中深妙意趣。
對於我等根性鈍者,直接研讀經書,無法領會其中隱含的要旨與道理,需要善知識的解釋與說明,希望透過廣論的學習課程,與同學共修與討論的過程,理解智者體悟的智慧,作為引導人生的明燈。

陳國杰 提到...

蘇格拉底的師徒對話:
「學問」就在「問」與「答」之間,學問始於「問」,只要「問對問題」,就容易找到答案;問題本身就是「目標」,只要針對目標努力,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個人以為,就形式上而言,論語與佛經都是師徒之間的問答紀錄,弟子主動問老師,老師應機而答;蘇格拉底的師徒對話亦同。(弟子主動向老師學習,而非老師主動教學生)
問題有深淺不同,問「人生」或「生活」是什麼,是大哉問,但也是與每人切身相關問題,非常人所能答,因個人體驗而有不同,並無標準答案;蘇格拉底並不直接回答,而是讓弟子經由親身體驗而獲得答案,所獲得的才是真正的知識;就如同佛的教法需要透過修行而得證,而非僅就字面、口頭或思考而已。

22組-陳國杰 提到...

蘇格拉底的師徒對話:
「學問」就在「問」與「答」之間,學問始於「問」,只要「問對問題」,就容易找到答案;問題本身就是「目標」,只要針對目標努力,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個人以為,就形式上而言,論語與佛經都是師徒之間的問答紀錄,弟子主動問老師,老師應機而答;蘇格拉底的師徒對話亦同。(弟子主動向老師學習,而非老師主動教學生)
問題有深淺不同,問「人生」或「生活」是什麼,是大哉問,但也是與每人切身相關問題,非常人所能答,因個人體驗而有不同,並無標準答案;蘇格拉底並不直接回答,而是讓弟子經由親身體驗而獲得答案,所獲得的才是真正的知識;就如同佛的教法需要透過修行而得證,而非僅就字面、口頭或思考而已。

陳國杰 提到...

以下個人試著解讀「相應」之意,或有謬誤之處,尚請先學指正。

相應:「相」含兩者之意,就學習活動而言,指教者與學者兩者,「應」為回應、感應或對應,師與徒就教學內容產生相應。學者感應到教者所傳的道 (傳道,教法),並有所感應並體悟。

過去在學校多為傳授知識,老師教學生知識,學生接受知識,但未必瞭解或領悟,以致常不知所學何用。
小時靠記憶累積知識,及長理解能力逐漸發展,透過思考消化與生活經驗的體悟,才逐漸瞭解其中道理。
將片段瑣碎的知識融會貫通與統整之後,逐步提昇認知層次,將知識昇華為智慧,並透過生活中學習,成為人生的指引。

學習佛法或廣論,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與生活體驗,透過智者的引導,才能體悟其中深妙意趣。
對於我等根性鈍者,直接研讀經書,無法領會其中隱含的要旨與道理,需要善知識的解釋與說明,希望透過廣論的學習課程,與同學共修與討論的過程,理解智者體悟的智慧,作為引導人生的明燈。

陳國杰 提到...

以下個人試著解讀「相應」之意,或有謬誤之處,尚請先學指正。

相應:「相」含兩者之意,就學習活動而言,指教者與學者兩者,「應」為回應、感應或對應,師與徒就教學內容產生相應。學者感應到教者所傳的道 (傳道,教法),並有所感應並體悟。

過去在學校多為傳授知識,老師教學生知識,學生接受知識,但未必瞭解或領悟,以致常不知所學何用。
小時靠記憶累積知識,及長理解能力逐漸發展,透過思考消化與生活經驗的體悟,才逐漸瞭解其中道理。
將片段瑣碎的知識融會貫通與統整之後,逐步提昇認知層次,將知識昇華為智慧,並透過生活中學習,成為人生的指引。

學習佛法或廣論,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與生活體驗,透過智者的引導,才能體悟其中深妙意趣。
對於我等根性鈍者,直接研讀經書,無法領會其中隱含的要旨與道理,需要善知識的解釋與說明,希望透過廣論的學習課程,與同學共修與討論的過程,理解智者體悟的智慧,作為引導人生的明燈。

陳國杰 提到...

對於如俊法師的開示的感想:
無限生命其中「生命」未必指「肉體」的生命,或許是指「慧命」。
此生「記憶」會隨著肉體死亡而消逝,但「慧命」或「業果」卻會流轉而無限延續。
吾人可知有「因」必有「果」,前「因」已造必得後「果」,先前所造「惡因」未除,在六道輪迴承受「惡果」。除非所有「惡因」已除,才得以超脫六道輪迴,雖得以進入人天界 (天上人間) 享受「善果」,但是「我」仍然存在。由「因」「果」相續不斷,因此可推知「生命無限」。

無限生命:
就如吾人所知,人有「顯意識」與「潛意識」兩部份。
「顯意識」是指可透過感知進而認知的意識部份 (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
或許不知「潛意識」在何處,或「潛意識」是什麼,但可確定有「潛意識」存在。
一般所謂「心靈」或許就深埋在「潛意識」範圍內,或者在第七識 (末那識) 與第八識 (阿賴耶識)。
唯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真心本性),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迴天上人間,是永恆而不會消滅的,故「生命無限」。

參照:佛光山星雲法師所開示的「第八識 – 真如本心」http://tw.myblog.yahoo.com/jauh-chen/article?mid=6689&prev=-1&next=6679
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迴天上人間,是永恆而不會消滅的。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思。玄奘大師形容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意思是說,人到世間上來,阿賴耶識比眼耳鼻舌身意先進入母胎;人死之後,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的識,它是我們生命的主體。
阿賴耶識有四種比喻,像一塊田地 (承受業力)、倉庫 (儲存果報)、大海 (無選擇地完全包納)、命根 (生命主體),恰好說明它的功能與特色。

陳國杰 提到...

2005 年企業營如俊法師舉例「照鏡」與「彈吉他」的感想:
「照鏡」與「彈吉他」對應的「色」(影像) 與「聲」(聲音),經由「眼識」與「耳識」的感覺器官 (光與聲的接受器) ,進入「意識」(解讀其意涵)。
「色」與「聲」是外境,「眼識」與「耳識」是通道,「意識」是認知。
法師問可有「我相」或「吉他聲」存在?若有,在何處?若無,卻有感受。到底是有或無?
基於「感受」與「意識」作用而稱有;「看到」或「聽到」當下才有,卻無法恆常存在,故稱為無。
有無的結論,因層次不同而異,有無兩者並不相悖。

由此也揭示隨「境」而有,因「無常」而無,不著「境」而見事物本質「空」性。

緣起性空:
一切相 (六識所生各種相) 本無,因「緣」(條件) 而起 (生,出現,顯現),本性「空」 (終將緣盡而消散,故稱空)。
無常:緣起性空,本來就無恆常不變的事物。

匿名 提到...

我是24組的米奇~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廣論,是朋友惠珍介紹我來的。在這裡很開心~ 會讓我靜下心來然後微笑。 只是下了課…上了班之後。那微笑、勇敢有時又躲起來了!
翻開廣論、聽師父的話,老實說…看不懂書上、但聽得懂話...也沒有特別想些什麼。只是想著說就慢慢學囉!
很開心認識大家…

Public Account 提到...

Tom : 公司有幾位同事參加這精彩的課程, 同事回應說: 工作團隊很用心, 課程有設計,很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而自己陪讀一起學習, 也有很不一樣的經驗.

義工小組 提到...

我要講一下那個照片中的脫鞋的~飛天小女警~有點太誇張了啦!...貼海報貼到脫鞋....這一群人總是為了一群人就是~~做~~
快樂學習...一定要有快樂的心...
當你用快樂的心來~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快樂的泉源...
仰首...低頭...看看前後左右風景~原來我們皆是畫~可以自己揮灑的美麗 幸福
大家一起加油.

很愛哭的快樂小義工~

Franklu的發現之旅 提到...

對於如俊法師說的"吉他聲音何處而來"不是很懂? 這發聲的原理相信以目前的國高中物理都可完美解釋. 不知為何他會說到目前為止沒人能解釋... 還請師兄姊找機會闡述一下法師說真正要表達的. Thanks!

第22組 國正

21 士能 提到...

8/17上課感想:
1)
蘇格拉底生平至其飲毒酒就死一節, 一如呼應<>說的 :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聖人之道, 中外皆同。
2)
聽到如俊法師生平介紹中, 日常師父問道: “你覺得你能不能控制你自己?” 一段, 心有被猛敲一下的感覺。
3)
乍聞日常師父在錄音帶中的聲音言語, 一字一句, 丁丁丁丁, 釘到心裏, 是很深沉的叮嚀。

鼻音很重的文華 提到...

第一次上課那天,我兒子生平第一次感冒;第二次上課那天,換我接棒感冒,我覺得每次上課都是很大的挑戰。在我半昏迷之中,卻有兩段內容讓我印象深刻。其一是日常老和尚與如俊法師有關「誰最能自控」的對話;其二是如俊法師回答「怎麼證明有前世」的一番開示,聽完之後,突然覺得緊箍的腦袋變輕了,連鼻塞都短暫地通了。我想,除了內容是充滿美妙的邏輯思辨,讓我頻頻點頭、不斷在心中叫好外;更讓我明白,學習是需要放下心中自以為了不起的自我,謙卑地去接受一切的可能性,才會有所得。

23組 黃俊雄 提到...

我對佛學所知不多,對於來生是否成佛或繼續6道輪迴,也不清楚,然而現在的我所能理解的是:
學佛的目是否應該重在今生如何修行,如何依佛學的教義來提升自己以達佛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為要,太拘泥前世來生是否存在,會不會變成捨本逐末?
"輪迴"、"因果"或"無限生命"應該是佛學的重要基本假設,這些假設若不存在,則佛學無法成立,我認為我想佛學是經的起時間的考驗,否則無法成為目前四大宗教之一,祂的思想及內含應該是非常美妙及豐富,因此我想,在接受這前題假設(也許它真的存在)下來學習佛學,學習祂的精神及方法,進而身體力行以體會佛的精神應該可行。
我不知道像我這樣不為來世只求今生圓滿的方式來學習佛學是否正確,請各位先進指點。